close

 

 

海洋能源系統

海洋能---溫差發電:海洋能類似太陽能,屬於再生能源的一種,而且不需要燃料,在太陽未消失之前,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,較常見的分為幾項,包含:溫差、洋流、潮汐、波浪和鹽差等,能源運用最基礎的形式是電力,而各種海洋能中,以溫差發電最具實質意義與成效,它的運用是因為海洋表面在太陽照射下,和深海未受到光線照射的部份形成溫差,然後將儲存於表層海水中的太陽熱能轉換成電能的一種技術,海洋依照海水溫度對深度的變化可分為三層,分別為最上層的混合層,中間的斜溫層(溫躍層)及最下面的深水(海)層,在回歸線的附近,表層水溫約為23~28℃之間,至一千公尺已下降為4℃左右,即可造成19~24℃之間的溫差,而表面的混合層與深水層之間的溫差越大,其發電效率越高,且效率越大。一般而言,在赤道至南北緯30度之間的海域,也就是熱帶地區的海域,較適合執行海洋溫差發電。

 

 

 

海洋能---洋流發電:台灣東部有黑潮經過,海水上下層溫差可達20℃以上,很適合海洋溫差發電,只可惜雖有技術,卻因和其他國家相比成本高了一些,不具開發價值,經濟效益不大,而且溫差能的轉換效率只有火力發電的十分之一,但可以行洋流發電。現在的墨西哥灣洋流,有一台名叫「可里奧利里1號」的發電機從事洋流發電,每秒2.3公尺的洋流,竟可輸出八萬三千瓦的電力,墨西哥洋流是一股強勁且溫暖的洋流,與北大西洋洋流和加那利洋流共同作用後,可調節西歐與北歐的氣候,以墨西哥洋流的例子用在台灣外的黑潮上,利用黑潮行洋流發電,其經濟價值是相當可觀的,以每秒1公尺的流速,深度約海面下30公尺,且洋流情況非常穩定,初步估計的結果,光綠島附近的黑潮流就可達1至3GW的發電量,規模竟等同於3座核能發電廠的能量,而且不只綠島,台灣還有蘭嶼、花蓮、蘇澳等地方可以發展洋流發電,若技術允許,電力可供全島使用,且不會形成污染。台大應力所陳發林表示,黑潮的驅動力是大氣環流帶動海洋表面流動,加上地球自轉的「科氏力」加速,配合海床地形而形成的,其流量是亞馬遜河的100倍,密西西比河、長江的1000倍,台大黑潮發電研究團隊初步規劃未來在靠近上述四個地方的海域,在約一百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布放海流渦輪機,讓台灣將洋流發電應用在現代科技中。

 

 

 

海洋能---潮汐發電:除了我國致力於發展海洋能以外,英國聲稱已正式進入了新的能源時代,且在北蘇格蘭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渦輪式潮汐發電機SeaGen,和在愛丁堡的首座波浪發電站,發電總瓦數竟佔了英國所需電力的五分之一,潮汐為海水海位因地球自轉、日月引力、地形而週期性漲落的現象,潮汐發電就是利用漲潮或退潮來發電,與水力發電相似,利用每天潮流漲落的位能差產生電力,當漲潮時海水自外流入,推動水輪機產生動力發電,退潮時海水退回,再一次推動它來發電,一天有2次的漲退潮,發電的頻率也不會嫌少是可好利用的能源,且各國潮汐發電技術比較成熟,只可惜興建潮汐發電站的費用相當龐大,因為需要建造大型水壩,加上須選擇地點須具有強大水流流動的海灣,所以興建的難度相當高。

 

 

 

海洋能---波浪發電:波浪能就略為容易一點,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與勢能,波浪的能量與波高的平方,波浪的運動週期以及迎波面的寬度成正比,但是還是有些缺點存在的,因為波浪能是較不穩定的一種能源,有些地方波浪大,有些地方波浪小,所以地點變的很重要,其中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台灣沿海為波浪能豐富的地區。此外,利用波浪能的種類繁多,有關波浪能的專利超過千項,因此,波浪能的應用也成為了發明家的天堂。

 

 

 

海洋能---鹽差發電:除了英國,美國早在1939年就已提出海洋能的發電技術了,只是他們提出的是鹽差發電技術,當把兩種不同濃度的鹽溶液到在同一容器中時,那麼濃溶液中的鹽類離子就會發生擴散作用,直到濃度相等為止,所以,鹽差能發電,是利用兩種鹽度不同的海水化學差能,轉換成有效電能,科學家發現,只要有大量鹽度濃度不同的溶液混合,就可產生巨大的能量,而且能量還大於海洋中的潮汐能及波浪能,也是一項等待開發的能源。



 

8-09潮汐發電-1.jpg  潮汐發電.jpg  

 

海洋擁有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,遠超過陸地上同類資源的蘊藏量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陸續發現了蘊藏在海洋中的寶藏,因此開發海洋產業成為目前許多國家努力的目 標。臺灣四面環海,海岸線綿延達一千五百多公里,東臨世界最大洋區,又位處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的樞紐,最適宜利用四周的海洋資源奠定繁榮富足的基石。
地球表面海水的水位,會隨地球自轉運動及月球繞地公轉間的引力作用而產生高低變化,這種海水高低起伏的現象就稱為潮汐。潮汐能源的擷取對象,主要是高潮與 低潮的潮差產生的位能,以及因潮流流動產生的動能。位能與潮汐振幅有關,動能則與潮流流速相關。在潮汐水位落差變化中,把海水動、位能間的變化轉換成電能 的發電方式就是潮汐發電。
潮汐發電是海洋發電的一種形式,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動、海面的升降,從中取得能量;雖然潮汐發電尚未被廣泛的使用,但潮汐發電對於未來能源的供應有著很好的潛力。因其比風能和太陽能都更加容易被預測到,像是歐洲運用潮汐來推動磨坊已有很久的歷史,事前人用來代替人力的一種智慧。
優點: 
1、潮汐能是一種清潔、不污染環境、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可再生能源。
2、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可靠能源,很少受氣候、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, 全年總發電量穩定,不 存在豐、枯水年和豐、枯水期影響。 
3、潮汐電站不需淹沒大量農田構成水庫,因此,不存在人口遷移、淹沒農
田等複雜問題。
4、潮汐電站不需築高水壩,即使發生戰爭或地震等自然災害,水壩受到破
壞,也不至於對下游城 市、農田、人民生命財產等造成嚴重災害。 

缺點
1.成本較高、技術複雜的缺陷
2.庫區淤積、設備腐蝕等問題
3.有些地區漲退潮不明顯,發電效率不大
4.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

01300000329092124219264555558.jpg

 

潮汐能有三種生成方法:
1.潮汐流發電機
潮汐流發電機(TSGs)利用了流水的動能驅 動渦輪機,一種類似於風力渦 輪機利用流動空氣的發電方式。和潮汐堰壩相比,由於其低成本和低生態影 響,這個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。
2.潮汐堰壩
潮汐堰利用了勢能在高低潮時的高度不同。堰壩本質上是橫跨潮汐河口全寬 的水壩, 且受限於高昂的民用基礎建設成本、全球短缺的可行地點以及環 境問題。
3. 動態潮汐能
動態潮汐能開發了潮汐流在勢能和動能間的交互作用。該理論認為:從海岸 一直延伸入大海建造(如:30-50公里長)大壩,無封閉區域。大壩的存在 及規模引入 了潮汐的相位差異,和當地的潮汐波長相 比,大壩的大小不容 忽視。這導致整個大壩的液壓壓頭差異。 大壩的水輪機被用來轉換大量電 能(每個大壩6000-15000兆瓦)。 淺海沿海海域具有與海岸平行振蕩的強 大的潮汐波,如在英國、中國和韓國,因而大壩兩側水位會產生明顯差異(至 少2-3米)。

 

 

 

 

發電形式

 

()單池單向發電:先在海灣築堤設閘,漲潮時開閘引水入庫,落潮時便放水驅動水輪機組發電。這種類型的電站只能在落潮時發電,一天兩次,每次最多5小時。

 

()單池雙向發電:為在漲潮進水和落潮出水時都能發電,盡量做到在漲潮和落潮時都能發電,人們便使用了巧妙的迴路設施或設置雙向水輪機組,以提高潮汐的利用率。

 

()雙池雙向發電:配置高低兩個不同的水庫來進行雙向發電。

 

然而,前兩種類型都不能在平潮(沒有水位差)或停潮時水庫中水放完的情況下發出電壓比較平穩的電力。第三種方式不僅在漲落潮全過程中都可連續不斷發電,還能使電力輸出比較平穩。它特別適用於那些孤立海島,使海島可隨時不間斷地得到平穩的電力供應。它有上下兩個蓄潮水庫,並配有小型抽水蓄能電站,但有一定的電力損失。

 

 

 

 

台灣潛力場址

 

開發潮差發電若以目前低水頭水輪機應用技術而言,基本上只要有.一米的潮差及可供圍築潮池的地形即可應用發展。台灣沿海之潮汐,最大潮差發生在金門、馬祖外島,約可達5公尺潮差,其次為新竹南寮以南、彰化王功以北一帶的西部海岸,平均潮差約3.5公尺,其他各地一般潮差均在2公尺以下,與經濟性理想潮差6-8公尺仍有相當差距。另對金門及馬祖兩個離島來說,其潮差條件雖非極優越,但因該兩離島之供電成本較昂貴,若以邊際能源之效益而言,發展潮差發電即具經濟誘因,尤其金門地區更可利用現有濱海水庫,如慈湖水庫即可成為一個極適宜開發潮差發電的理想潮汐池,故台灣地區的潮差發電發展方向可以金門、馬祖兩離島為先導廠址,其可供開發之潛力約有一萬千瓦以上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永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